[陇文化]"功甫帖"真伪之争发酵 专家:上博研究员无可厚非
本篇文章1645字,读完约4分钟
事件:
新的一年伊始,随着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人员对工夫帖造假的完整研究报告的公布,继收藏家刘益谦的第三份声明和苏富比将在10天内做出回应的声明的公布,继续发酵的工夫帖的真实性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回放:
2013年9月,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以822.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37万元)的价格赢得《功夫邮报》。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室研究员山郭林、钟银兰、凌立中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称其为清代“双勾填墨伪书”,引起藏家、拍卖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12月底,苏富比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坚称龚富铁是苏轼的原作。刘益谦还发表了第二份声明,敦促尚波尽快公布完整的研究报告,并对尚波提出了一些问题。
2014年1月1日,来自尚波的三位专家的两份研究报告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文章长达一万四千多字,再一次坚称功夫帖是假的。第二天,刘益谦发表了第三份声明,对三位研究者以个人名义发表的所谓研究成果提出质疑,声称两篇文章观点不同,内容矛盾。
专家意见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工夫帖事件其实是一段时间以来沉寂的略高一级的关于中国古代书画真伪的街头谈资。中国古代书画真伪鉴定是一个复杂的专业问题,需要在专业范围内进行多种形式的探讨。然而,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人们很容易陷入误区。比如上海博物馆研究者的行为并不代表上海博物馆的立场,而是被媒体误解为第一次国有文化文化机构质疑私人收藏的真实性。
鉴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复杂性,一些外国拍卖公司几年前就建议停止拍卖中国古代书画。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代表国家利益和主流声音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在北京成立。然而,随着谢、、、等一批人的老去或相继辞世,谁来评价中国古代书画的问题由来已久,现在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鉴当年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方法,建立全国权威的中国书画鉴定体系,培养专业鉴定人解决主流化问题,而不是让社会力量影响对中国古代书画真伪的鉴定,或者仅仅停留在上个世纪的鉴定结果之上。
邵建武(人民日报资深编辑、艺术投资顾问):
学术界一直在争论《功夫帖》的真伪。专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做了相关的研究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意见并不统一。这一次,意见公开,矛盾明确,是好事。在学术领域,辩论高于一切。真品回国了,所以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比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咨询,然后投票,记录,公开。我们不应该轻举妄动或放任自流。关于历史遗迹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责任,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
有些事情很紧急。比如对于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特别是重点文物,要鉴别真伪和等级,建立开放的数据库。国家有关部门、相关研究机构、教学机构和市场专业人士应做出相应努力,做好相关数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多年来,中国的文物拍卖创造了许多神话,许多文物进入了十亿美元的俱乐部,但许多人交了学费却得到了一堆赝品。没有形成正常的学术氛围,使得人与人之间、学术界与藏家之间、民间收藏机构与国有收藏机构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冷静,共同努力。希望这件事有个良性的结局,成为一个好的开始。
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真实性的讨论是收藏界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国书画都存在真实性问题。在我看来,功夫帖事件有点小题大做。它的回归本身就很有意义,可以作为展示和收藏的参考。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市场上都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和研究对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收藏来保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鼓励民间资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博物馆研究人员对市场上收藏的作品进行学术讨论和判断是可以理解的。公共学术资源不发声就是浪费和搁置,但是博物馆和市场的行为应该是不一样的。当然,收藏家和拍卖机构应该密切关注这场学术讨论,但也不必过于情绪化。
相信这只是个案,不会对整个收藏市场造成太大影响,也不会打击收藏者收藏中国书画的热情。
(本报焦文,实习生薛帅才写的)
标题:[陇文化]"功甫帖"真伪之争发酵 专家:上博研究员无可厚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