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春节年俗 历久如何弥新
本篇文章1074字,读完约3分钟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来到了新的一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冉冉升起的太阳照耀着成千上万的家庭,他们正忙着拆除旧符涛,用新的取代它们。近千年前王安石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当然没有想到鞭炮可以被电子烟花代替,而桃符变成了春联,可以由ai自动生成。时代在变化,承载中国文化的民间符号随着节日形式、技术创新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丰富多彩。但是,变化的是形式,稳定的是内涵。我们也可以在改变和稳定旧习俗的逻辑中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说,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性总是包含可变因素。追根溯源,春节民俗的形成有赖于传统农耕文明。古代先民根据自然气候和万物生长特点加深了对年、季的认知,生产生活也随着节气的节奏而变化。《诗经》七月,古人根据节气变化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生动情景,就体现了这一点。久而久之,人们将这种认知延伸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并以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继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标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工业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人们逐渐减少了对土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依赖。附属于这一基础的节日仪式也从它们最初的颜色中消失了。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同一个家庭世代的家庭结构非常罕见。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个陌生的社会时,他们背后继承的旧习俗很难在这样的时代继续发展。此外,新技术、新概念的出现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使这些带有浓厚地方风味的形式衰落了。
旧习俗确实改变了。例如,被统称为新年习俗的反向春节旅游抢购新年电子灯笼旅游,正以其便利和时尚而流行,成为人们寄托情感和传达福祉的新象征。新的一年,风俗变了,神灵不变。反向春游热潮体现了父母对游子的关怀,凝结了不变的亲情;电子烟花点燃了人们欢庆节日的热情,玷污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在新年旅行时,新空厅承载着人们期待万象更新的愿景。
新老互推,新老不滞。传统的中国新年习俗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改变,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人们也在依靠自己的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和文化积累,使春节民俗不断创新,从而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向前冲,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民俗,必将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碰撞中,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建新的活样。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春节年俗 历久如何弥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