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0-30 16:24:02 阅读:

本篇文章2485字,读完约6分钟

7月13日,在中国文联的一个资料室,79岁的杨良才和几个同事小心翼翼地从成堆的纸箱里拿出泛黄的书,一本本地看了一遍。“这些材料在被送去扫描并最终上线之前,必须进行识别和分类。”杨良才退休前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党组书记,现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这些被杨良才视为珍宝的资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文字记录。除了少量出版资料外,大部分是内部印刷资料,有的是印刷版,有的是蜡版油印,还有少量手稿,共计5166种,总字数超过8.4亿。该流派包括各种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民谣,谚语和史诗。这些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资料,很快就会被搬到互联网上,成为大家都可以检索阅读的电子信息。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2010年12月30日,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人民协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我们与汉王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的高速扫描和文字识别技术,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图像和word文档,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读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金强说:“永久保存和资源共享是口头文学数字化项目的主要目标。”这批材料从诞生到现在,短则10多年,长则60年。有些纸张已经变黄变脆,急需保护;而且只有上网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数据的全貌,方便读者和研究者使用。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王金强表示,数字化工程的第一步是扫描各省、市、自治区上报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的县卷民间文学资料60年来的文字和图片,并制作成数据库;第二步从20世纪初延伸到40年代,最终建成了百年中国口述文学资料数据库。除此之外,录音、视频等资料也要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应该在完全在线的情况下翻译成中文。“工作量非常大,预计需要3年左右。”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关于这批材料的价值,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数字化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从农耕社会流传五千年到近半个世纪前最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它的原创性、真实性、文档性、完整性、资源性是无可比拟的。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大量的传说、谚语、歌谣只能在这里找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我国口头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突出。杨良才说:“仅我们ADPL的数据就超过了8亿字。如果算上全国各地储存的数据,我估计总字数应该在40亿字以上。”

中国民间文学不仅创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等著名名著,而且是文人创作和精英文学的重要来源。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国风”和“潇雅”,是当时的民歌。汉代建立的乐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收集民歌。

“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历史书上能看到多少人的声音?那时候你能看到多少普通人的生活?历史书上找不到的,民间文学里也能找到。”王金强说,民间口头文学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的最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此,中外学者自近代以来就十分重视民间文学。1918年2月,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集社”,顾颉刚、刘半农、钟敬文等学者致力于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保护,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民间口头文学调查:一次是1957年的民歌调查运动,一次是1984年以来的“中国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三套融合”普查汇编,另一次是2002年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据统计,这三次普查动员了数十万人进行了200多万次实地调查,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许多民间故事、谚语、谚语、歌谣、史诗等。第一次被记录下来。通过普查,发现并整理了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传》、《玛纳斯传》。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杨亮只参加了这三次普查。他说,他去过全国500多个县,从马车、牛车到火车、轮船,徒步去过山区和沙漠几天。

与古人不同,现代学者在收集民间资料时,要注明叙述者的情况,如身份、年龄、性别等。,并且还记录了收集者的身份、记录的时间和地点等。杨良才说:“这些笔记非常重要,否则,时间长了,后人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之所以《诗经》这么难懂,是因为当时的材料没有记载。”在资料室可以看到,无论是50年代收集的藏族民歌,还是80年代收集的上海故事,都标有详细的叙述者和记录者信息。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晚上围坐在篝火旁听老人讲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景象。但是现代社会大大改变了城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那么民间口头文学会消失吗?

对此,杨良才说:“只要人有说话的能力,口头文学就会产生并传播。口头文学永垂不朽。”在他看来,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现在的手机短信,普通人之间流传的段子,可以算是民间文学,应该收集整理出来,供后人研究。”杨良才说:“很多短信和段落目光短浅,非常机智幽默。它们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真实表达。研究中国社会史的第一手资料,不去搜集,是很可惜的。”

[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那个黄色段落能算吗?”问吧。

“当然不会。民间文学有低俗内容不足为奇。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当然,这些材料不能发表,但有些也有其研究价值。”

杨良才说,以前的文人看不起民间文学,认为很难做到高雅,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注重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汪曾祺是我的老领导、老同事。他的小说和散文写得这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非常重视民间文学。“沙家浜”的歌词为什么能写得这么优美,朗朗上口,生动活泼,都是出自民间。”

杨良才说他现在只关心两件事:出版和人才。由于销量小,目前很难出版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作品。杨良才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百科全书》计划在全国各县出版,但目前只有上海全部出版。而且人才问题更严重。“大学的民间文学专业不多,学生的基础和知识都不够。”杨良才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大学取消或合并了民间文学的教研室,民间文学研究逐渐进入低谷。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还保留着民间文学室。

王金强表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但传承、研究和管理的相关人才严重不足。"这三类人才也是民间文学保护研究所急需的."

漳河

标题:[陇文化]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