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古人如何画万里长江?
本篇文章884字,读完约2分钟
清初四王之一王晖的《万里长江图》是众多流传下来的长江地图中的经典之作。近日,翁同龢五世的孙子、收藏家翁同龢先生王锷先生将跟随他近一个世纪的翁同龢旧藏品捐赠给波士顿美术馆,画作也在波士顿美术馆展出。这幅写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16米长的风景画再次向公众展示。画面大致可分为十一段,展现长江沿岸的风光。
由于交通条件等限制,古代画家几乎走不完长江,那么他们是如何画出“万里长江”的呢?
翁王锷在他的新书《来溪居读万里长江》中解释说:中国元明清山水画除个别园林外,基本上不写实。王淼的《万里长江》大部分可以说是神游,主要的地理依据在于之前的画面、文字叙述和个人想象。
古代的画家受知识的限制,长江的画大多从四川省出发,一路向东,涉及南北海岸的风景。翁王锷提到,明代沈周虽好游,但多位于太湖地区的苏州(故里)、无锡、常熟,而不是南有杭州、北有扬州、西有南京,故其《长江万里图》、《王元卷》属赋格。
元代画家王蒙的《万里长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王淼的画相比,可以发现情节大致相同。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整幅画的最后一段。大河流经无数的沙砾滩,北岸有山有港有城,南岸有一个低坡小港的地方,在河面上架起一座长桥。它由大约20艘带有底部和上部木板的船组成。在王淼的绘画中,这一特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座桥被画成全木制的,有板有墩,有曲折,直接通向北岸的栈道,适合山川的风格。沈周《长江万里图》最后一部分,石滩后面也有这座桥,由十八只平底船并排组成。实际地理上来说,这可能就是西陵峡,沙滩多,水流湍急。在极度危险的孔令海滩上有许多珊瑚礁。有一个叫大竹的阿良石,把这条河分成南北两条渠道,今天已经被吹走了。翁王锷考证提出:王蒙是否是道听途说设想了这个大工程,由此沈周、王淼成为大江上最后一个正式安排的人工建筑?
中国古代画家注重外教的创作,从中间领心。清代画家石涛和曾云寻找奇峰并作画。现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可以参观每一个河港和峰林峡谷,这是一种不同的心情和创造性的手段。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古人如何画万里长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