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06 15:56:02 阅读:

本篇文章3124字,读完约8分钟

终于放晴了。雨下了很久,天很亮,山河很美。那天下午,我走进了锦屏镇一个叫平头沟的村子。

平头沟村距离崇信县大约七八里。来到这个村庄完全是偶然的。整体脱贫后,崇信县举办了盛大的座谈会。作为特邀嘉宾,我个人感受到了崇信对发展的渴望。会上说崇信某村把原来的土洞改造成了养牛场。我心里很高兴。我在土洞长大,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对土洞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对它的诸多优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千百年来,土洞民居是整个黄土高原最常见的居住形式。可以说,窑洞文化博大精深,土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人民定居的地方,也是无数民族精英从土窑洞中脱颖而出的地方。然而,在这二三十年间,我去过黄土高原上的许多村庄。让我感到无奈的是,地球洞穴几乎被遗弃了。他们就像干枯迷茫的眼睛,正在离开时代的车轮。在一些人眼里,洞穴几乎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新时代,土洞真的没有用吗?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当我走进平头沟村的入口时,我看到一头牛在土庄院的空地上游荡,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大多数养牛的土庄农场都是崖(艾)庄,即利用自然地形,将黄土崖切割整齐,挖出洞穴,划出一定的空土地,形成一个美丽的土庄农场。这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状元形式。一般朝南,背风面太阳,采光好,保暖。因为是建在黄土沟壑的河岸上,所以省力,不浪费可以开辟为耕地的缓坡,可以把没用的黄土峭壁变成值钱的东西。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优势:安全性。这种土庄院三面都是几尺高的悬崖,左边是高大的院墙,野生动物很难染指。大门出,是黄土深沟。在动荡的年代,一旦有危险,全家人可以从容躲进深沟里。我看过一些文章说黄土高原的居民住在山洞里是因为缺少建筑材料,这真的是一种解释。窑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祖先。从那以后,祖先们制作了陶器和陶制洞穴。想想吧。那时候黄土高原还到处是树和动物,怎么会缺建材呢?以土洞为主要生存形式,是因地制宜的明智选择。平头沟村的窑洞高大明亮,庭院平坦开阔。下了很久的雨,阳光洒满了阳光明媚的院子,一头牛在阳光下沐浴,格外欢快。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在这里遇到了梁老汉。他是那种风格特别,在人群中很有气场的男人。瘦瘦的,但是挺拔,戴着宽边圆顶帽,身上盖着厚厚的蒙着黄土的布,身上盖着一件已经蒙上黄土的背心。有趣的是,他的肩膀上有一个长茎的中国烟斗,挂在胸前,有一个铜头、铁棒和玛瑙嘴。我把它摘下来,重重地握在手中。我说,你怎么还用这个老东西?他笑着说,抽烟没意思。他自己种烟草,自己摘,自己抽。他很傲慢地说,“我对这个潘燕还有其他的用途。如果有一头牛淘气,我会和潘燕一起教它。当狗咬人时,我的潘燕仍然是一种自卫武器。”。其实这些我都懂。从小到大,大部分长辈都有这样的便携设备,男性基本都有,部分老年女性也抽烟。我说梁老汉,胸前挂着一长杆旱烟管,很踏实,有朝气,像个全副武装的军人。梁老汉还戴了一副石头眼镜,朴素而高贵。我说这些眼镜你戴了好几年了。他说这是我爸爸留给我的。上下波动了大概一百年。戴老人用的眼镜也是一种思想。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说起养牛,梁老汉的兴趣大增。他今年七十九岁,有四个孙子和一个曾孙。本来生活不是问题,儿孙们都反对他养牛,都希望他对生活无动于衷。但他不想闲着。用他的话来说,不养牛就没精神。他跟牛在一起,精神来了。的确,和牛在一起的梁老汉,是牛一样的英姿飒爽。在农村,梁老汉是个能干的人。他童年时读过两年私立学校。他笑着说娃娃家贪玩,学习不好。我问他会不会读书,他骄傲地说:“当然会。”。我问他能不能看报纸,他说可以。他也懂木工。他年轻的时候,擅长建造房屋和制作各种木制器皿。在大集体时代,他还当过两年的饲养员,为生产队养牛。土地承包后,他家一直养两头牛,主要是耕地和积肥。为什么只有两头牛,却都是牛?他说,如果养不起更多的奶牛,奶牛可以产犊。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可以每年卖一头小牛来换取家人的日常开销。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梁老汉现在的养牛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他养的都是商业牛。这是秦川牛的改良品种,取名平凉红牛。这种牛体型大,成年牛1000多磅,因品种优良、肉质好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广受欢迎。平凉红牛成为平凉农村新的支柱产业。利用废弃的土洞养牛,很可能来自于平头人的无意插入。牛这种大动物,自从和人类结缘后,就和农民一样对土地有天然的亲和力。住在土洞里走在陆地上,踏实、健康、阳光,不像被关在水泥牛棚里那样无精打采、狂躁。土洞养牛可以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的牛棚建设资金,节约土地,利用废弃的土洞,真是一举两得。在平头沟,养牛人并不是梁老汉一个人,而是一个造福农民的现代农业产业,也不是以前那种自给自足、自用的自然经济模式。而是公司提供基础奶牛,统一分配饲料,科学管理,模式化管理,生出农民拥有的小牛。牛长大后,公司根据市场价格统一收购。这种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缓解了农民的经营风险,保证了产品质量。梁老汉一个人在自家院子里养牛。仅去年一年,他就卖了一头成年牛和四头小牛,赚了很多钱。我说,你为家里做了很多贡献!他笑着说:“娃娃们不喜欢我的收入。我主要是为自己高兴。等我老了,我做我喜欢做的事。”。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确实,梁老汉看起来很有活力,比他这个年纪的人活力多了。

平头沟是个大村子,开做牛场,只占村子一角。原来的村民都搬到了路边,住在整洁的水泥房或砖房里,形成了一个大的定居点。在闲置的老村子里,除了牛场,在一条泄洪沟的另一边有一条长长的沟渠。沟的两边,都是土洞和废弃的土村。几乎是一个窑洞博物馆,各种窑洞和庭院,比如把半明半暗的村子里的高窑变成坑院里的箍窑等等。当然最常见的是崖窑。人是有人居住的土窑洞的灵魂。土窑洞看起来简单粗糙,用了几代也不会塌。平头沟的人搬出土洞的时间不长。刮得干干净净的黄土崖面上,已经长满了各种灌木和杂草。院子里,庄园前,杂树疯长,杂草有一种破败感。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时代的步伐从来都是那么仓促和凌乱。当我们抛弃旧的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往往也抛弃了可以变成宝藏的东西。突然有一天,当地有识之士看到了窑洞村的价值。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拿出规章制度,发动了农村保卫战。他们把村庄之间的防洪沟修建成梯级大坝来收集洪水。在一直缺水的黄图山乡,可以算是一个有水的景观。沟的另一边,远离牛场的地方,是被废弃的杂木树所隐藏的窑洞村。精明的商家已经嗅到了商机,正在与政府部门制定合作发展计划。总的思路是,一定不能破坏村庄的原貌。他们从无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传统村庄中获得了新的灵感。他们知道,所谓的农家乐绝不是要把城市里的酒店搬到农村去。如果是农民,一定要有农村风光,自产农产品,畜禽,牧童,真实的农村生活,让人体会到农场生活的真谛。这是农家乐。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如今乡愁遍地都是,保持乡愁的欲望极强。然而,很少有人明确回答什么是乡愁。其实乡愁的本义不是给留在农村的人看的,而是给离开家乡的人留一些农村的回忆。中华文明的光芒来自于地球深处的生成。再者,让在城市长大的新一代人,在放学后,做完作业,忙完烦琐的工作后,有一个靠近土地的地方,改变心情,补充精力,向前迈进。再进一步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消费减少,扎根农村。在一个悠闲轻松的活动场所,他们做一些简单快乐的农活,比如种菜种花,比如和梁老汉这样的牛做朋友,似乎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但参与平头沟开发的商家,都在用这个思路画未来。

[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离开平头沟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阳光依旧明媚。梁老汉弯下腰和他的牲口说话。从远处,他可以看到他洋洋得意的表情,其他老人都在牛场里忙碌着,个个兴高采烈。在如今年轻人普遍短缺的农村,老年有时会泛滥,而同样缺乏年轻人的平头沟村却散发着活力。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百花】平头沟的朝气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