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30 10:48:01 阅读:

本篇文章2986字,读完约7分钟

编辑

关键是集体记忆能否形成

罗小明

站在2016年,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用微信抢红包,没有被铺天盖地的过年挠痒痒,反而错过了春晚集体吐槽,从而失去了和朋友的共同话题,那么你似乎就和这个过年隔绝了。五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明、传播和更新新年习俗,中国人不知不觉地卷入了一场新年习俗运动。

但仔细看看阿里元旦的网站,或者考虑一下微信红包的分配规则,你会发现变化并没有变:无论是节假日孝顺长辈,洗衣刷洗,洗旧布迎新,还是微信红包的大小和额度,这些购买或者送礼任务的每一项都是基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原则。之所以能大张旗鼓地重新编排和隆重推出,是因为人们对传统旧俗的记忆和感受,使它们在新的一年里显得与众不同。这样,赋予新年习俗意义的不是网络技术,而是人们对元旦这一社会仪式的需求,这是积累下来的文化情感和集体记忆,是想参与其中并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相联系的社会情感。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但是,也正是在这里,一年一度的网瘾呈现出它的基本矛盾。一方面,任何能够带来社会意义感的集体仪式,如果想作为一种传统和习俗积累起来,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不仅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参与,同时还需要社会时间的不断投入。换句话说,持续稳定的社会时间是社会习俗和集体记忆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是以消磨时间或者抹杀自己的历史为荣。每当新年习俗产生时,电子贺卡、短信等庆祝新年的旧仪式就被迅速取代和抛弃,不留痕迹,无需记忆。更快地自杀成家是商业利益,也是联网旧俗的基本特征。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因此,当人们谈论网络技术创造的新年习俗的利弊时,真正的标准可能不在于它是否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形成一种暂时的时尚,而在于这种社会时尚对于形成新一轮的社会集体记忆有多有效。由此形成的社会集体记忆能为后续社会仪式的发明创造提供怎样的情感基础?如果今天二三十岁的年轻一代开发推广的网络拜年习俗,是植根于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巨变中的新年记忆和习俗,那么再过20年,被今天的拜年习俗熏陶的年轻人,就会领着微信红包,看弹幕,吃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货,甚至去海外过年。当他们主导技术或者被技术主导时,他们发明仪式的能力会是怎样的?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每一代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认知来重塑旧习俗,这是肯定的。我们只需要认识到作为社会仪式的新旧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不同于一般消费行为的,并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留下真正的印记,这样社会才能在此基础上向更好的方向继续发展。

春节的核心实力没有变

赵旭东

春节是自然节奏转化为社会节奏的模式,其基础是农业生产创造的农业社会的结构形式。因此,农村春节的内涵和方式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城市。

随着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在那里长期居住,新年的味道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在当地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农业产出无法支撑家庭生活时,外出谋生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无论多远多远,离开家的人都必须在除夕夜和全家人围坐在祠堂里吃饭。祖屋作为房产,具有凝聚人心的功能。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市,原本以农村为主体的城乡一体的旧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这表现在空房型的变化上,即从原来的家家户户挨着住的四合院式房型,到小区高层公寓的空房型,家家户户自成一体。这种变化是适应人口迁移和聚集的需要,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标志,其核心是人地分离的深化。

分离加深的结果,一年的味道就淡了。以前过年就是祭祖,为了来年丰收,家境殷实;今天,人们寻找的是团聚的兴奋和喜悦,也是一种不同于努力工作时间的休闲。其实新年情趣的缺失,是拜祖先而来的繁琐礼仪。

从时间上来说,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春播秋收,夏长冬藏,都伴随着礼仪的安排和相应的生活节奏。然而,现代人脱离了农耕时间序列,以钟表刻度进入了现代日常生活的新轨道。节日不再是感谢祖先和天堂,而是休息和休闲的时间。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春节已经成为一个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参与的节日。个人生活方式的丰富选择,让过年对每个人来说不再是必须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意愿。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对于民众来说,这可能是费孝通说的致富后该做什么的一种个体文化意识。大家想的不仅仅是吃好,还有吃好,活得有意义。文化的多元价值选择开始被重新重视、唤起和创造。

虽然人们远离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当地生活,淡化了对祖先祈福信仰的依赖,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脱离不确定的生活。相反,人们把对祖先的原始信仰转移到了周围其他容易获得的载体上,以获得一种个人的精神安慰。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传统家庭保障的获得。所以,旧习俗不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完全消失,因为春节的核心力量并没有减弱,人们仍然借助春节来重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也是春节期间人们仍然回家团聚的原因。春节不仅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结束和开始做新的准备,寻求新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春节在社会文化转型中没有完全消失。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民俗的传承需要以形势为导向

刘大仙

一个习俗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不知道它的日常用途,但他们经常知道它,但不知道为什么。当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时,旧习俗的传承自然需要在变化和不变之间找到自己的方向。

复习风俗,认识新年。旧习俗的现代传承包括情感和心理因素、仪式和象征内容、文化创意和发展。在内涵上,要重新组织春节原生态意义上的核心元素,让其成为民族的精神皈依;形式上要放大过年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积累功能,适应当代新语境,构建新的生活节奏,推广民间传统习俗和活动,使之成为过年的生活环境;在文化创意产业,更新传统的中国新年仪式和符号,并相应地发展区域民俗;在国际交流中,有必要通过交流和适应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凝聚力。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继承旧习俗有外部环境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内部的主要因素。其根本目的是向内转,因为传承的动力在于政府干预,更多来自于文化所有者重新审视和发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价值,形成文化主体意识。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重文化意识。

首先是政府的意识。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立法和组织,可以使农历新年时间序列走出民俗的范畴,进入历法体系的层面。自2008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实施以来,所有公民的休假制度标志着国家意义上的法律承认和继承。政府组织领导的活动、旧习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训、旧习俗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抢救等。,将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项全国性的行动,并起到普及草和改变习俗的作用。

[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除了政府的决策导向之外,大众传媒推动传播、普及学校教育这一教育意识尤为重要。与节日相关的知识,如习俗、传说、故事、符号、历史渊源、审美价值、思想内涵等。,可以通过地方中小学教材和高校人文选修课进行推广。这对培养青少年自觉传承将起到积极作用,对提高对传统习俗的认知和研究也将产生长远影响。

第三是行业意识。新年习俗的产业化可以有意识地拓展仪式的功能,如在舞台、电视、网络媒体上的新年习俗表演中转化和传承新年习俗文化的符号,通过旅游观光促进新年习俗文化的再生产。新媒体利用平台还可以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团体互动。以工业的方式发明传统和创造新的民俗的关键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继承旧习,要向内转,形成文化主体意识。同时,文化也对社会做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主义外衣下的新现象可能会部分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和节日仪式。也许我们下一代的春节回忆,并不是和爷爷奶奶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和群里的朋友抢红包,和父母一起去世界上某个地方旅游的经历。

标题:[陇文化]学者谈年俗的变与不变:关键是能否形成集体记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