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览胜】草原明珠——"南木特"藏戏

[陇文化]【览胜】草原明珠——"南木特"藏戏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30 20:16:01 阅读:

本篇文章1293字,读完约3分钟

“南木特”藏戏,又称安多藏戏,是赣南特有的地方特色,与藏戏不同。“南木特”是藏语音译,意为传记和故事。“南哑巴”藏戏是以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民族英雄传记为基础,情节生动、结构完整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由于其表演借鉴吸收了藏戏和京剧,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于20世纪30年代进入舞台。

1946年,由拉卜楞寺第五任组织者贾扬丹北剑赞编舞排练的藏戏《松赞干布》在夏河拉卜楞寺上演。他借鉴传统寺庙舞蹈“哈齐姆”的表演手法,借鉴藏戏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并配以小乐队。演出在安多藏区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迅速传播到附近的甘肃、青海和西藏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建立,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藏戏不断增多。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戏《大巴丹保》。同年,拉卜楞红教寺院在赣南地区排演了第三部“南木特”藏戏《知美更登》,并参加西北五省的戏曲演出,获奖。1956年,《卓娃·桑木》再次排演。此后,“南哑巴”藏戏剧目在甘南地区藏族民间广为流传。鹿曲、玛曲、卓尼、迭部、舟曲等也在寺院和乡村设立了剧团。到20世纪50年代末,泉州有36个藏戏表演队和9个剧目。

[陇文化]【览胜】草原明珠——"南木特"藏戏

20世纪70年代末,沉寂多年的藏戏《南哑巴》再次迎来创作高潮。1978年,在下河九家乡昂曲湖村成立藏戏队,排演传统藏戏《诺桑王子》、《鬼子》;1980年,拉卜楞焦红寺藏戏队排演《赤松德赞》;1981年,鲁曲文化艺术队排演《松赞干布》,同年成立甘南藏戏团。1982年,第一次“南哑巴”藏戏彩排在泉州举行,夏河、泸曲、合作县藏戏队和国家藏戏团参加了为期7天的藏戏表演。通过排练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藏戏在泉州的复兴和发展。

[陇文化]【览胜】草原明珠——"南木特"藏戏

甘南藏戏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方针。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创作和升级了许多经典剧目,使其更具赣南地区特色和“南木特”藏戏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同时还安排了一些短小精悍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歌舞节目。

从1946年第一部“南木”藏戏《松赞干布》的创作和演出,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和演出,“南木”藏戏无论是演技水平还是剧目数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初步统计,除了排演卓瓦桑姆、知美耿登、诺桑王子、大巴丹保、朗萨文博等5部传统藏戏外,还创作了藏族历史剧《松赞干布》、《罗摩衍那》、《赤松德赞》;改编自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的剧目包括《阿达拉姆》、《何林战争》和《降妖》。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创作并排练了现代“南哑巴”藏戏《龙碑》,共演出12部。2016年初,在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中,甘南州创作的“南哑巴”藏戏《东塘杰布》获“特别奖”。

[陇文化]【览胜】草原明珠——"南木特"藏戏

多年来,“南哑巴”藏戏的发展遵循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即戏剧逐渐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创作,主题从历史事件过渡到现实生活,场地从露天广场过渡到舞台表演,剧团从民间自发组合过渡到专业团队。从寺院走向民间,从民间走向专业舞台,表演艺术质量得到根本提高。然而,它仍然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艺术享受。到目前为止,数十支藏戏队仍活跃在国家的群众中。

标题:[陇文化]【览胜】草原明珠——"南木特"藏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