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

[陇文化]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2-15 10:52:02 阅读:

本篇文章2860字,读完约7分钟

□课本还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板着脸说教,课文反映的是成年人的思想、生活和纠结

□关于文言文,教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这方面好像没什么可做的,经常被抄来抄去

-

记得2003年参加过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使用培训,到现在已经10多年了。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总体感觉教材的策划还是不错的,但也遇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相信相关部门和专家也可能在规划新一轮的教材改革。是的,这套教材确实过时了,需要更新。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希望新一轮教材编写的同志们集思广益,推陈出新,让我们的教材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新的面貌赢得师生的青睐。

论文选的定位

一线老师都知道很少有学生喜欢语文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就教材而言,我认为课文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模型和基础。如果学生对学习模型不感兴趣,连语文基础都不想要,那还有什么语文学习可谈的?这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噩梦!

看现在的教材,虽然一直在修改,但是仍然存在选材落后,内容陈旧等问题。

恕我直言,目前的语文教材有两个明显的缺陷:

第一,太脱离现实。翻开课本,似乎翻开了历史又回到了过去。人教版五大必读教材中,入选作品均为现代作家作品,当代作家寥寥无几,更别说韩寒、荆轲、郭沫若等同龄青年作家普遍受到学生的尊重。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必修1》只选了两个短篇新闻:一个是《永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香港回归;一个是“飞往空太台”,报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也被安排为“略读”。有没有好的当代作品可以选择?显然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繁荣昌盛,具有良好思想艺术素质的作品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教科书对此充耳不闻。

[陇文化]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

第二,远离学生生活。时代变了。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生活丰富,现实。作为教科书,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还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板着脸说教。所有的课文都反映了成人的思想,成人的生活,成人的纠结,学生很难理解和适应。只有一篇文字反映了一群和现代学生差不多大小的人物的生活,即“包工头”,但包工头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这么大的缺陷,原因是我对教材的定位把握不好。教材不是老师读的书,而是学生学的课本;老师只是把这个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阅读。因此,教材的受众和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是统一的,定位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作为一线教师,我在高中不同年级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总结出现在学生最喜欢看的三类作品:一是生活励志类,比如《读者》《译林》;二是故事想象,比如《故事会》、《青年文艺》;三、青春鉴赏,如《少男少女》《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最让我震惊的是,周围的课本没有一个学生选择的!这难道不让我们反思吗?

课本上的文言文

鉴于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关于是否保留或废除文言文的讨论一直很激烈。我不想站在一边。就目前的人民教育版教材而言,从必修1到必修5,共9个单元是用古文(包括古诗词)编写的,占文选的近一半。单从分量就不难看出编辑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视程度。这可以理解。但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粘土古现象太明显了。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坚持还是借鉴而不是泥巴?显然,后者是正确的选择。不坚持古文的原因很简单。由于历史原因,流传下来的文章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接受,或者直接纠正。但是教科书在这方面好像做的很少,经常抄。

典型的例子是古文中的错别字,教科书总是把“通假字”想当然。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惑和麻烦。比如听写时,学生是通过虚词还是错字来写比较好?评卷的时候开明的老师都是对的,死板的老师坚持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错别字来写,否则得不到分数。这就造成了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现在的学生不能纠正古人的错别字,必须跟着古人写错别字!比如杜甫《蜀相》中的“三传以国事为重,两代以真心”。其中,“烦”显然是“繁”的拼错。正文只注意到,频繁的烦恼意味着“频繁”和多次。为什么教材不直接改正?

[陇文化]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

另一方面,教科书不厌其烦地注释甚至画蛇添足,曲解了一些文言文不应该解释的地方的意思,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比如韩愈的《师说》里有一句话,很好理解:有的向老师学,有的不学。但在教科书的注释中,“不”的注音是fu,表示“不”通过,意义仍是“不”。这个有必要吗?

文言文教材编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太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一进入高中,文理类课程就有十几门,几乎每门课程都有配套的资料和作业。另外,考试压力让学生负担很重。所以国家和一些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减轻学生负担。

语言情况呢?除了作业,还有配套书籍,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学名著(五篇以上)等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五本必修书要求在不到一个半学年内完成,基本上每学期要完成两本。每本书一半以上的古文都需要背诵,古诗词更不用说了。第三单元四篇古文只要求背三篇——也就是每两三天背一篇课文。

这些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要求太高肯定不现实。如果每个班都有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些才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受得了?所以我建议教材编写者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课本可能更人性化,学生可能不再害怕。

-

关于教材处理的题外话

本课题不涉及教材的编写,重点在于教材的使用。这是一个思考这个话题的机会。

2013年,作为学校杂志的主编,我对香港进行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文化访问。在金文台中学看一节语文课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学生用的课本很旧,里面有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的笔迹。经询问,我才知道这些课本被别人用过——学校有课本交易市场,同学们把没用过的课本打折出售,必要时同学们来“占便宜”。

我问了很多买课本的同学:“为什么不买新的?”他们的回答都很淡定自信:“这很好,省钱交朋友!”我又问卖课本的同学:“为什么要卖?”他们的回答也很坦然,很自信:“这个很好,不仅可以废物利用,还可以省钱,什么都不花!”后来学校进一步解释:“买卖课本是学生的自由。香港的教科书虽然很贵(一般要几百港币),但也不缺这些钱。我们鼓励他们买卖,家长也鼓励他们买卖,主要是为了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

[陇文化]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

在mainland China,教科书一般都是统一订购的,学生几乎没有买卖的可能。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也容易造成很大的浪费。每个学期学生都要花很多钱买各种教材,几乎都是一次性使用价值,要么找地方存放,要么当废纸卖。难怪每年高考结束后,很多在校学生集体撕书。

因此,我认为香港中学生出售教科书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内地中小学可以进行一些“微调”,将“统一订购”改为“免费订购”,同时开辟一个教材交易市场,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使用废旧教材和买卖教材!这样既能解决一些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又能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锻炼他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为什么不可以?

(作者是安徽省无为县淳安中学教师)赵

标题:[陇文化]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