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2-14 10:00:02 阅读:

本篇文章2657字,读完约7分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宣传抗日救国为宗旨的刊物大量诞生,《战鼓寻根》就是其中之一。

战鼓于1937年12月11日在成都首次出版,其第一期和第二期(1937年12月21日)由战鼓巡刊社编辑。自1938年2月1日第三、四期联合出版以来,编者和出版商一直是战鼓寻根社。第一期出版的时候还没有申请登记,第二期的头上出现了“申请审查登记”的字样,第三、四期才出现了“向成都省党部申请登记”的说明。《战鼓》虽然取名为《寻根》,但由于“负责人的人事”,后几期不能每天出版。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我们的态度》在第一期《战鼓》开篇就提出了“相信三民主义是中国救国的自力更生”、“训练人民、组织人民、动员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一切变质腐败的封建势力”、“团结世界与平等待我的民族共同战斗”等七个命题,表现了“同一民族对时局的态度,即同一民族的信仰”。

《战鼓》主要载有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新闻、评论、演讲和国际形势报道,但也出版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作者多为当时四川大学文理学院教师,多署名假名。主要从事翻译工作的罗念生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诗,2007年4月未收录在《罗念生全集》中,因此是集外失传之作。全诗不长,故记如下:

散文诗

这种空气体太重了,每一寸都对我们的肩膀和心脏有致命的影响。

白云从我们口中吐出,飞到天的一边。偶尔被微风吹走,放出几缕光,万方狼狗叫。

鬼神不是活在云里,而是活在人间,每一个生物都是一个自重的神。

云,云后之光,光中的真神。

注:“真神”指自忠、罗全敬。

三联书店《后记》第三期、第四期说:“著名学者廖雯教授的大稿因交得稍晚,不能入版,需要文先生原谅,下期要和读者握手。下期将有朱光潜、谢文炳的代表作。请读者注意。”但1938年3月23日,三联书店第五、第六期已无文、朱、谢的手稿或大作,编者在后记中说:“朱光潜、谢文炳的手稿,要等到下期才能印刷。温先生(文)的草案已被采纳和修改。”目前战鼓只有六期。第五、六期出版后,战鼓似乎没有“下期”了。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第一期有卞的散文集《睡在鼓里》,没有发表过卞的文集。

“睡在鼓里”

有一句俗语,叫“睡在鼓里”,大致意思是一个人有危险,但还是很迷茫,一无所知。从字面上来说,真的很好玩,不管发表不发表:想想,怎么睡?今天去办公室写作业,遇到赵老师,答应给新刊物写篇文章——《战鼓》,结果又敲我的鼓。

今年暑假,我住在浙江南部雁荡山的一座寺庙里。每天八小时,我埋头工作,拿着烟斗沉思。我如梦初醒,被鼓声吓了一跳(直到渔阳传来的战鼓声震撼了整个地球?).原来隔壁佛寺的三个小和尚,念阿弥陀佛看腻了。他们经常偷着打鼓一阵子,哼着“大概……”的曲子。当时,在卢沟桥事变和平金沦陷期间,虽然有道路与外界相连,但消息总是传得很慢,令人痛苦。我和一个跟我一起来的朋友给外面写信的时候,总会想到这个“山华日”,我也在信里跟我朋友说,我们住在这个山谷里,就像闷在葫芦里一样,但其实还不如说我们在鼓里,听着隔壁小和尚敲来敲去。和尚做事,敲的钟鼓可能会唤醒世界的梦,而小和尚敲的战鼓似乎又唤醒了另一个梦。想起来很好笑,当时只有苦笑。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本来预定在山里住两个月,只住了一个多月。经过几天的风雨,完全与外界隔绝了一个星期,我早早的就出来了,8月14日坐船坐车路过绍兴,看了当地的报纸,才知道上海已经开战了。当天到了杭州,台北战机跟着我,仿佛“世界已经千年了”。回到上海,住在租界,只听到枪、飞机、炸弹的声音,没听到鼓声。但是经常半夜做梦,听到黄浦江里敌舰开高射炮,离珠子太近,听起来像打鼓。忍不住想到这个搞笑的比喻:打鼓睡觉。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当我到达四川时,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北平的华南朋友的信。据说他现在和一个和尚租房子住。他贫穷快乐,禅定智慧精炼。但说到成都,就奇怪了。他记得的是驻扎在马亚西亚的诸葛孔明第六军的风范!小和尚打鼓是偶然的,只能说是象征性的,但我朋友的这个矛盾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结果我觉得今天睡大鼓不难。

卞对“睡在鼓里”的说法大惊小怪:她在雁荡山的一座寺庙里,经常被一个小和尚敲鼓吵醒。住在上海租界,经常“半夜做梦”,被敌舰发出的高射炮声惊醒,高射炮声“离珠子太近,就像打鼓一样”。在战争年代,“想睡在鼓里,睡着了”几乎成了一种奢侈。

这篇文章提到了三个人,要么是他们的姓,要么是“朋友”。那么,这三个人是谁?不妨做一点研究。

所谓“和我一起来的朋友”,显然是指鲁芬(即师陀)。1937年6月,卞、从上海来到浙江雁荡山,在灵峰寺大北阁的科寮居住。创作小说,卞在中国文化基金会编译会上专门翻译了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窄门》。他们本来打算在山里住两个月,但是因为“不堪重负”提前下山了。8月12号到了海门,然后向西去了临海。14、通过绍兴,看了当地报纸,才知道上海有战争(即“八·一三事变”)。15日回到上海,卞支林住在李健吾在租界的家里。不久,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朱光潜被聘为外语系讲师,然后一路西行,10月10日抵达成都。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11月24日,卞支林“到办公室写作业,见到了赵先生,并答应为新刊物《战鼓》写一篇文章”。根据《战鼓》第五期、第六期“后期编辑”最后一句“所有外文稿件及订阅者名单均须交由四川大学赵诚收转”,卞的“赵先生”大概是指“四川大学赵诚”。进一步推断这个赵成可能就是战鼓负责人,未署名的《我们的态度》很可能就是他写的。在第一期上,赵诚还用自己的真名发表了一篇抗战文学的文章。

[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卞支林说,他抵达四川后,“收到一位在北平的华南朋友的来信”。据说他现在和一个和尚租房子住。他贫穷快乐,禅定智慧精炼。这个“朋友”应该是指废名。废名是湖北黄梅人,卞是浙江海门人。两人都是南方地区的,也就是“华南”。卞的小已经九岁了,他和属于“忘年交”。卞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第一次见到了已经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的废名。从那以后,他们两个就不时地互相跟踪,经常回信。1937年1月,卞翻译完纪德的小说《伪币制造者》,从青岛回到北平递交论文。她曾住在废名公寓北河沿10号。当时废名很认真地对他说要“静心安身”(卞支林《文选序》[废名],《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卢沟桥事变”后,按照规定,废名不能随北大南下。由于付不起房租,他寄宿在雍和宫的雍和宫。庙里有个和尚,是废名中学的同学。关于废名禅修,周作人在《怀废名》中也有记载,可以印证卞支林的说法。1937年底,废名回到湖北黄梅,在农村生活了十年。与此同时,佛教书籍《阿赖尔的知识理论》的完成一定是他内心平静、沉思、智慧和独创性的结果。

标题:[陇文化]从《战鼓》中卞之琳的《“睡在鼓里”》说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