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05 15:00:02 阅读:

本篇文章3179字,读完约8分钟

去年国庆节,我去了甘肃省东南部的甘谷县。

去之前听说甘谷是“中国第一县”。查阅资料,我知道这不是神话。甘谷属于天水市,在其西北部,天水有“黄羲故里”的美誉,甘谷历史悠久:夏商时期,甘谷属于古永州。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吉荣,置蓟县为甘谷县,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甘谷是中国公认的县治开始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第一县”。甘谷人自称是秦人后裔,与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甘谷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从Xi向西,经过宝鸡、天水到甘谷。车子一离开陕西,绿色的山脊和元夜就开始变得灰黄色,山坡上的植被稀疏而干燥,无法覆盖裸露的岩石。同行业的甘谷朋友说:“我们这里穷,缺水。山上什么也长不出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空蓝而透明,一路上几乎看不到白云。

我去过天水很多次,去过麦基山,去过伏羲庙,但是我从来没有去过甘谷县,那里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跑了6个小时,中午1点到了县城,人已经饿了。朋友招呼大家坐下。第一道上来的菜是肉丝炒豆芽。据店主介绍,这道菜叫“干部下乡”。以前是农村人眼中的高档菜,平时吃不到。主食是烤土豆,褐色的,香的,热得吃不下。我上的是酸菜面,配油炸韭菜和辣椒。当然有鸡有鱼,但是没人动,但是这些零食都吃光了。

甘谷人的辛酸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环境看出来。这片土地属于黄土高原地貌,夹在南北两山之间,南有秦岭向西延伸,北有六盘山。发源于定西威远县的渭河,在这里流淌,一片平坦的平原冲积而成,是甘谷县的“白菜心”,周围多了些坚硬耐嚼的“白菜帮手”,沟渠、山谷、梁脊、海湾、平原、河流、沙滩纵横交错。只要听村名就能知道地形,要么是沟渠,要么是海湾,要么是沙滩。一家人可以从一边看到另一边,但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农作物只能种在沟谷岸边,又因缺水,收成不好,土豆多在地里挖出,也是甘谷人的主食。以前甘谷人羡慕陕西人。最穷的家庭有一碗黏糊糊的面条,但他们没有。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贫瘠偏僻的甘谷是甘肃最穷的县之一。为了生存,这里的人显得“有能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饥荒艰难的日子里,甘谷人吃光了所有的树叶和树皮,很多人离开家,出去乞讨食物,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以前外国人来甘谷,被反复告知不敢在甘谷火车站买东西,怕被骗,被骗。

其实我了解甘谷人的是“能”。穷人思考变化。出来读书当兵做生意的甘谷人很多。一个小县城有几十个将军,有很多政治、医药、商业、文人、书画方面的人才。甘谷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我小时候家里穷,经常挨饿。冬天零下十度,妈妈穿着破衣烂衫踩着厚厚的积雪乞讨食物,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拿到一个馍。妈妈舍不得咬一口,拿回来喂她的四个娃娃。他因为穷,学习成绩优秀,被迫退学。每次想到这一点,七尺男儿就心如刀割,下定决心要做点什么。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Xi安甘谷人很多,印象最突出的就是聪明,能吃苦,经常把事情做好。“所有人都是被逼出来的”这句话在甘谷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朋友家是一个叫“中茶”的村子,在半山腰。汽车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爬上爬下。听说家里有老人,就把车停了下来,打算在路边买点礼物。走进一家小商店,我看到一个嫂子正在给孩子们喂奶。嫂子知道我们的意图,笑着说:“这里鸡蛋多。”他一边说,一边用尼龙绳把几层蛋架捆起来,送出去了,说:“把它们举起来。”

车终于停在了一个农家乐前,朋友拉开窗帘对着房子喊:“我们有客人,快泡茶!”烟囱挂在房子里的炉子上,主人把铁滤网放在火上,把一大块茶叶挤到搪瓷缸里,加水,放在上面烧开。过了一会儿,茶滚远了,他傻乎乎地笑着把茶倒进我们面前的茶碗里。茶汤黑浓的,但是味道不浓。"喝,茶比开水更能解渴."

喝完茶,我去看了中茶包子。包子是指有墙的村子。中茶包子是清朝修建的。历经三百年沧桑,黄土被风雨侵蚀剥离,但几尺高的城墙依然屹立不倒,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甘谷的悠久历史。在城堡下面,一群村民正在一起用几根木梁加固城墙。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大家都是灰脸。他们说:“世世代代的人都住在这里,堡垒不能在我们手里倒塌!”也许农耕文明的最后痕迹可以在一个相对孤立的地方守护。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清朝和民国时期,甘谷土匪猖獗,包子是村民抵御外敌的屏障。所以城墙很厚,土匪进不去,子弹穿不进去。我爬上挂着空的梯子,在村民的保护下爬上城头。城头的小道一米宽,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它靠近城市,风吹过耳朵。山谷的景色尽收眼底:一片片绿色映衬着厚重的山脊,一条河流从山上蜿蜒而下。空空气干燥凉爽。

我们在村子里走来走去,碰巧Xi·安·易俗社在这里表演。这出戏和折子戏里轰轰烈烈的秦声飘得很远。

甘肃产陇剧,但甘谷人乃至甘肃人疯狂热爱秦腔。别说地方剧团,就说xi安选的陕西戏曲研究所、易俗社、三义社之类的剧团都没去过甘谷,演出十天半。这个村演出结束后,请问那个村。与某些地方的曹太队不同,这里充满了以著名名字命名的“职业队”。当地人说:“做其他事情一定要考虑消费。请戏班来争钱。”在甘谷,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寺庙,寺庙里有一个舞台。舞台设在村里最平整的地方,旁边建了一个简易建筑,供演职人员居住。村民派专人给演员做饭,服务很周到。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有著名的歌手在唱歌剧。村民们像过年一样,一直在平时荒芜的坡道上“戒严”。山坡上到处都是人。马路两边都搭了彩色遮阳篷。摊主大声叫卖当地小吃、油环、甜醅、酿皮和烤土豆...路上尘土飞扬,嘈杂不堪。搬板凳的老人加快了脚步,抱着婴儿的女人小跑着,结果错过了看戏。不管老少,看剧的都是专家。很清楚谁是著名演员,谁是“梅花奖”演员。有一次,“肖派”的传人李来到甘谷,在台上一停,就喊了一声:“唱《藏船》!”唱了《藏船》《数罗汉》之后,我根本下不了台。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说到甘谷文化,也有它的根源。这里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傅、石、著名学者姜维等人的祖居之地。自古拜武扬文,民风彪悍老实。离中茶包子不远,有一个关帝庙,几个民间艺人正在制作关大师的雕像,眉眼也很传神。

甘谷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跳舞和写作,这让我对“高尚精神”有了直观的认识。不管家里有多穷,都打扫干净了,裱好的字画挂在主墙上,让澎门湖熠熠生辉。在甘谷,谁没有字画,就是没有文化,再多的钱,人家也看不起。人们对书法和绘画的需求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因为我们经常一起讨论,一起讨论,所以我们清楚的知道谁是中国书协的会员,谁获得过兰亭奖,谁是圈子里公认的,绝对不能拿“两刀”糊弄。据说有一年,一位来自Xi的大书法家来到甘谷,人们听说他住在酒店里,有人来欣赏他的书法,有人为他的墨宝付钱,还有人没钱,所以他们带了一头牛来改变他们的性格。写的人越多,书法家就越不知所措,以上厕所为借口“逃离”酒店。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离甘谷县5里,有一座大象山,属于秦岭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集石窟和古建筑于一体的重要文物。山里的悬崖和悬崖上的悬崖之间有洞穴。洞穴里坐着一尊20多米高的大佛。据说一个脚套可以站四个人。从山下远处看,佛的眉眼清晰可见,善良与尊严触目惊心。大佛始建于北魏,完成于唐代。其高度高于洛阳龙门石窟,文化价值不逊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外界知之甚少。佛陀凝神守护甘谷千百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甘谷人的奋斗、挣扎、苦乐。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甘谷人走遍全国,当许多人在Xi安定居时,他们认为自己进入了福地。他们有强烈的家乡情结,经常回家探亲。朋友说,现在日子好了,老人不愁吃喝,还成立了农耕文化博览园,搞乡村旅游;村民们来看病,为宝宝上学,到Xi安找工作,想尽办法帮忙;有一年,老家搞饮水灌溉工程。虽然政府给了一些补贴,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Xi的甘谷人通过捐款来解决这个大问题...

[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去甘谷,吃了一肚子土豆。这个困难时期的救命粮,是甘谷人眼中待客的最高礼遇。回到Xi很久了,还是经常想起那个地方,城堡上的黄草蓝天,还有村民对秦腔的向往。想到这里走出一群有才华的人,固执地爱吃土豆。经常看到他们一起大嚼蒸土豆,感觉他们的根还在山谷里。

(作者:周元来源:Xi晚报)

标题:[陇文化]漫迹|甘谷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