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07 11:32:02 阅读:

本篇文章2836字,读完约7分钟

四十多年前,作为一名中学生,我痴迷于文学。我记得很清楚的有两首诗,一首是高洪石的《理想之歌》,一首是何敬之的《火车西去的窗户》。第一首诗是这样开头的:红日白雪蓝天骑东风,群雁飞报春。太阳升起的时候从北京出发,飞到宝塔山的头上,停留在延河两岸。第二首诗:九曲黄河上游,火车西行的窗口,是西北一个风平浪静的夏夜,那是上月中旬的高原。灯光从一个站到另一个站,像萤火虫一样飞走,一大堆山闪过去,像海浪奔跑,祖国千里之外!啊,革命的洪流!一路上,在苏州、郑州、兰州一路升国旗、升国旗、降国旗,畅谈人生的革命战役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这两首诗把遥远的世界推到了我的眼前,我被他们描绘的场景迷住了,被他们表达的激情燃烧了。同时也知道革命圣地在延安,兰州在延安以西。延安和兰州成了我向往的地方。我相信诗人的激情是真诚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前景是真实的。广阔而崇高的境界,生动的场景,简洁而精彩的诗句,朗朗上口的节奏,这两首诗所承载的精神、理想、情感,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必须承认,我今天的工作、成就、经历,都与这两首诗有关。再者,都与延安、兰州有关。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70年代末,我参军了。经过训练和工作,我开始怀着极大的兴趣写小说。写完之后去了全国各地,上海,北京,广州,扔回去,修改后再扔出去。直到1983年,天妃杂志在兰州出版了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早晨相遇》。当时《飞天》有一个栏目叫《新芽》,就是培养新作者的。编辑在作品后面附上几百字的评论,大意是这是一个年轻军人在部队的第一部作品,虽然不成熟,但充满真情实感,等等。这件事对我很重要。三十六年前,我还在文学的小道上摸索的时候,投稿到处碰壁,兰州第一个录取了我。否则,也许我会走另一条路。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2019年9月下旬,应邀去兰州参加活动。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拐了个弯,向西北方向飞去。我坐在窗前,俯瞰着舷窗下的景色。很快,机翼下的葱郁变得稀薄,视野中浮现出大片光秃秃的群山,其次是沙漠。在那两个小时里,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当时我深深的感觉到,由于自然的原因,西部地区还很落后,任中建设西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兰州种一棵树

我上中学的时候,除了政治和语文,其他课都学得不太好,从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领先。高中语文老师的名字叫王,原来是一名大学老师。他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说起课来很有感染力。他讲得津津有味,我们也学得津津有味。有一幕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毕业前夕,王老师在《列子·唐雯》里专门给我们讲了一篇著名的经典文章《薛谭的学习》:薛谭在秦青读书,不缺乏青年的本领,说要尽力,然后就不干了。《秦青赋志》、《焦曲》、《杰夫挽歌》、《声音森林》,非常铿锵。薛谭感恩谋反,终身不能说什么。就在我们快要出校门的时候,王老师给我们上了这一课,用心良苦,告诫我们要虚心、脚踏实地、学真本事。不要因为学了一点就觉得自己很伟大。这一课将使我受益终生。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很多年后,我了解到,我入伍不久,就有一次国家人才调配行动,王老师在这次大调配中离开了家乡。当时有三个地方供他选择,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一个是甘肃。王老师最后选择了甘肃,1982年加入敦煌文物研究所。

刚来兰州的时候,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去参观天妃杂志的编辑部,另一个是去拜访我的老师。我以为老师在敦煌,可是一打听也在兰州,真是让人喜出望外。会议组织者听说我找到了一位失散多年的老师,非常重视。来自报社的言和提前给王老师家里发了一篇采访稿。后来言和写了一篇文章,我得知王老师在甘肃工作十七年,生活三十七年,发表敦煌研究学术论文八十六篇,近一百一十三万字。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见面那天,老师和学生都很兴奋。老师们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学生们钦佩他们丰富的学术成就,并进行了很好的交谈。我问老师,我在兰州不习惯。老师说,我习惯了,回老家就不习惯了。在兰州,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就足以让自己的生活幸福。他告诉我,他虽然已经86岁了,精力也很旺盛,但还得写两本关于敦煌和兰州的书。

看着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老师们,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人放弃优越的生活,把其他地方作为自己的家乡,来到还比较偏僻落后的兰州,建设重工业基地,开垦土地和矿山,植树造林,发展文化,扶持教育扶贫,从而出现了今天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城市。如今的兰州,黄河穿城而过,两岸树木摇曳。这些绿树遮风挡沙,是从几代人的心中诞生和生长出来的。我的老师,像一棵树,扎根兰州,成长在兰州,守护兰州,美化兰州。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我想我们不是来兰州做客的。我们开始了解兰州,接近兰州,融入兰州。兰州也是我们兰州。以我们的爱为种子,以我们的情感为养料,让我们为兰州种下一棵树,一棵精神之树、信仰之树、理想之树。

诗意兰州的构建

关于兰州为什么叫兰州,有很多说法。我宁愿相信,在古代,那是一片充满兰花的绿洲,一个充满浪漫情调和民族风情的诗意栖居之地。

到达兰州后,我们住在白云宾馆。每天早上起来,站在窗前,看到一条从西向东的大河,里面有水,河岸上有树,树后有建筑,错落有致,现代古典,汉族少数民族。这是最早进入我们眼中的诗歌。

从文化层面来说,我觉得兰州一定要建成兰州。兰州有什么特点?是文化包容性,在包容性的前提下,表现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兰州要有兰州的颜色,街上高楼的缝隙里要看到多民族风情。兰州有这个条件,每个民族的建筑风格都能体现出来。兰州也有兰州之声,浓重的西北地方口音也是兰州的名片。兰州沿江可以有西洋音乐,但你不能丢掉羌笛和瑙。

兰州地域辽阔,发展很快。听说兰州新区2012年获批,只用了七八年就建了很多企业和小区。过去寸草不生的荒山,现在像花园,雨也多了。当我们参观新区时,天下雨了。这是一个知道下雨的好时机。

什么是诗?只有生活的现代化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不足以称之为诗。诗意地生活意味着文化地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才能健康持久。

冬天冰,春天水

在兰州期间,有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先听一篇兰州市委宣传部讲师组成员介绍的文章,写一写兰州市委、市政府、人民群众共同治理雾霾的做法和经验。

还有一件事,我去拜访中学老师的时候,相关组织派了一个年轻人带路。他给我介绍了兰州的变化。他讲了一个有点像神话的故事,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兰州没有树。后来有人冬天把冰扛到山上,埋在树苗下。等到了第二年春天,土里的冰一点点融化,最后一棵树活了下来,然后两个,十个,一百个,最后被树遮挡住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听说这个故事被反复提起,说明这个故事在兰州家喻户晓,也说明这个故事深入兰州人民心中。

[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我在兰州新区的时候,大家都在讲兰州精神。我说不管怎么发展,都要看人和人的精神。兰州新区现状是冰背后种树的现实写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黄到绿。冰背植树,多么好的形象和诗意的概括,这个故事是兰州独家版权,是感动我的兰州精神。

是的,在我心里,冰背植树是兰州精神的象征。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到兰州种一棵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